姓氏漕
拼音cáo
人口不足千人〔 稀有姓氏 〕
排名第 2729 位。
位于舆姓 之后,褐姓 之前。
漕姓 百家姓排名
时间 | 排名 | 时间 | 排名 | 时间 | 排名 |
---|---|---|---|---|---|
最新 | 2729 | 2018年 | 无 | 2014年 | 无 |
2013年 | 无 | 2007年 | 无 | 2006年 | 无 |
1995年 | 无 | 1987年 | 无 | 1982年 | 无 |
明朝 | 无 | 元朝 | 无 | 宋朝 | 无 |
北宋 | 无 |
漕姓 起源
漕姓主要源自:姬姓。
漕姓漕姓起源一
在上古时代,人们的姓氏很少,那时只有部落首领和首领的亲族才有姓氏,广大的庶民百姓是没有姓氏的。在古代,姓氏的起源中重要的来源之一就是氏族的图腾、氏族的居住地名、氏族首领的名字以及所擅长的职业称谓等而形成。黄帝一族统称“华夏族”,华夏族实际上是融合了很多氏族的总称,他的部族联盟图腾为龙。而龙的形象就集中很多种动物的形象,龙的爪是鸟的爪,那是东方夷人凤鸟氏族鸟图腾的象征;龙的嘴是虎、狼之嘴,是北方北狄人图腾的象征;龙有角那是羊之角,羊为西羌炎帝部族的图腾之物;龙为蛇身,而蛇、虫为伏羲、女娲、嫘祖之族图腾的象征。有的学者一直认为,嫘祖是黄帝的正妃,是远古时代一位非常了不起的女性,她不但辅佐黄帝成其大业,而且发明了养蚕、缫丝、纺织,因此被称为蚕神。“蚕”,就是“蚕”的古体字,嫘祖所在的氏族图腾就是蚕,而黄帝族图腾之龙的原始初形其实就是蚕的象形。姬姓后裔的直系祖先如颛顼、吴回、陆终的姓皆为已姓,而这个“已”字其实就是蚕之形象的最早象形文字,蚕字添爪、添角、添利牙、添鳞之后,就变蚕为蛇身,再变成龙。嫘祖的后代子孙非常发达,后又发展出很多的氏和姓,如她的两个儿子,长子玄嚣称青阳氏,玄嚣的儿子称高辛氏。次子昌意的儿子颛顼称高阳氏,颛顼的孙子重黎、吴回为祝融氏,吴回有个儿子叫陆终。
传说陆终有六个儿子,其长子樊承袭了家族的已姓;次子惠连与东夷赢姓的黄夷联婚,产生了黄氏;四子求言则与东夷赢姓的一个分支联姻,产生了妘姓。陆终的第五子叫晏安,姓已,氏高阳,他非常正直、聪明和善良。晏安曾积极协助大禹治水,并精辟地总结了前任水工、大禹之父鲧在治水过程中失败的经验教训,提出了“开漕疏河”这个行之有效的重大建议,使治水过程变堵为疏。大禹采纳了晏安的建议,以漕浚水,利用漕疏通了水患频繁的逆河即九河,分别为徒骇河(海河支流,流经今山东聊城、德州、惠民与秦口河汇流)、太史河(丹江支流,流经今湖北丹阳在长阳注入清江)、马颊河(源起河南濮阳,流经清丰、南乐、河北大名、山东莘县、冠县、聊城、茌平、临清、高唐、夏津、平原、陵县、临邑、乐陵、庆云,在无棣黄柏岭直入渤海)、覆鬴河(源起山东德州,流向东北至海丰入海)、胡苏河(源起河北沧州饶安,流经任县、东光、山东德州宁津、临津,在无棣直入渤海)、简河(黄河支流,源起北京顺义,流经河北河间,在河南商丘宁陵入黄河)、絜河(黄河支流,分自河南孟津,流经河北河间、山东小清河,再入黄河)、钩般河(黄河支流,源起山东阳信,流经沾化、临邑、陵县,在无棣入渤海)、鬲津河(源起山东德州,沿冀鲁边界流经山东武城、德州、宁津、乐陵、庆云、无棣,河北吴桥、东光、南皮、盐山、海兴,在山东无棣大口河入渤海),使许多人民免除了洪水泛滥之患,并通过“漕”来转运救济的粮食货物,挽救了许多受灾地区的百姓。漕,即由人工设计开挖修建的渠道、或水路。在古代,以车辆为运载工具通过陆路运粮食、货物等就称作“转”,而以船舶为运载工具通过水路运粮食、货物等则称作“漕”。治漕、漕运、理漕,一直是历朝历代。
大禹采用晏安的建议成功地治理了水患之后,特别封赏有巨大功勋的晏安为漕氏,史称其为“漕神”。在古代,帝王君主赐封姓氏,是臣子的无上光荣,比金银珠宝爵位土地还要荣耀得多的多,从此,晏安的后裔子孙即称漕氏,世代相传至今,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该支漕氏的姓氏正确读音为cáo(ㄘㄠˊ)。
漕姓漕姓起源二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卫国大夫的食邑,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周公平定殷商故土的叛乱后,封其同母少弟康叔于卫。康叔初封在康国(今河南禹州),金文中常见的康侯、康公都是指卫康叔及其子嗣。卫国封地在殷墟及其周围数百里的地方,大体包括今河南北部和河北南部地区。这一带曾是夏朝与国韦之所在地,也是商朝“大邑商”中心区,所以,周人仍习惯称商地为衣、殷。“殷”、“韦”,在古代同音相通,康叔封此国号曰卫,即取旧地为名。周初卫康叔遵守周公教诲,“启以商政,疆以周索”,利用商人政治来贯彻周法,治理的很成功。卫国成为屏蕃周朝的重要支柱,康叔也被提拔到宗周王室任司寇。这样,卫国实际上就交由其子庸伯统治。周厉王之前,卫国的历史少见记述。周平王东迁时,卫武公曾出兵助周平戎。春秋初期卫庄公即位后,卫国虽仍为东方大国,却开始衰退了,内忧外患不断。公元前660年,荒淫奢侈的卫懿公被狄人所杀,卫国也失国,仅剩五千遗民在宋、郑等国的资助下寄居于漕(曹,今河南滑县、浚县)。公元前659年,齐桓公迁卫于楚丘(今河南浚县),重新建国。卫文公时,国力有所恢复。卫成公元年(公元前629年),卫国为避狄人侵扰,又迁帝丘(今河南濮阳),经百年休养生息,经济始现繁荣。春秋晚期,卫国孙氏、宁氏专权,王臣关系不和。
进入战国时期,卫国已衰败,夹在赵魏齐楚之间苟延残喘。公元前254年,卫国终于被魏国兼并,成为其附庸。公元前241年,秦国攻魏国,把卫国原有的濮阳一带归入东郡,并将卫国迁到野王县(今河南沁阳),卫国又成了秦国的附庸。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卫君角被废为庶人,卫国最终灭亡。卫国,是最后灭亡的周朝封国。春秋时期的卫文公执政以后,有卫国上大夫被封于卫文公在国破时的寄居地漕邑,传说是其长兄齐子(早卒)的家臣,名字失考,其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封邑名称为姓氏者,称漕氏、邶氏、或鄁氏。后来,大多漕氏族人简笔改为曹氏,还有一小部分人演化为糟氏。
要注意的是,该支漕氏族人皆尊奉卫文公为得姓始祖,其原本姓氏读音为zōu(ㄗㄡ),西汉以后方逐渐改读音为cáo(ㄘㄠˊ),但如今在湖南的漕氏族人中仍有读原本姓氏读音者。
漕姓漕姓起源三
源于地名,出自春秋时期越国练兵地漕湖,属于以地名为氏。漕湖,古称“蠡渎”,是春秋末期越国大夫范蠡为了伐吴练兵,囤积战船,遂动用人工开挖了一个巨大的池塘,在斯地训练了无数的越国骁勇水军将士,当时面积曾达数万亩,至今已经有两千四百多年的历史,仍有一万余亩水面,位置在今江苏无锡荡口一带,即在相城区。在战国时期,蠡渎先后成为越国、楚国的漕运中转站,因称“漕湖”。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漕湖成为南粮北调的重要码头,此后在历朝历代皆具有重要作用。
在漕湖周围,很早即有以地名为姓氏之船民,称漕氏,世代相传至今,主要分居于无锡北桥一带。
漕姓漕姓起源四
源于蒙古族,出自蒙古族漕丹氏部落,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以及台湾省学者王素存所著《中华姓府》中的记载:蒙古族漕丹氏,世居察哈尔(今河北张家口一带,包括河北、内蒙乌兰察布盟、锡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区),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Caodan Hala。清朝中叶以后,蒙古族、满族漕丹氏多冠汉姓为常氏、丹氏、漕氏等,世代相传至今。
蒙古族漕氏的姓氏正确读音为cáo(ㄘㄠˊ)。
漕姓漕姓起源五
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满族赖布氏,亦称赖卜氏、来布氏,满语为Laibu Hala,世居佛阿拉(今辽宁新宾永陵镇二道村)、扎库木(今辽宁新宾伊勒登河西岸下营子)、董鄂(今辽宁桓仁、宽甸一带)等地,后多冠汉姓为栾氏、漕氏等。该支漕氏鼻祖为赖布·硕干,满洲正黄旗人,累官至漕运总督,其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汉化姓氏者,称漕氏,清末民初又多改为曹氏,世代相传至今。
⑵.满族萨克达氏,本为巴雅拉氏,后改以地名为氏,满语为Sakda Hala,汉义“苍老”,族人众多,世居萨克达(今辽宁抚顺峡河流域),后分迁宁古塔(今黑龙江宁安)、阿扈河(今黑龙江宁安以南六十公里处)、叶赫(今吉林梨树叶赫乡南部)、赫图阿拉(今辽宁新宾永陵镇)、那木都鲁(今俄罗斯滨海地区)、德里倭赫(今辽宁抚顺浑河畔)、黑龙江两岸等地。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苍氏、仓氏、麻氏、骆氏、李氏、祖氏、高氏、海氏、萨氏、里氏、陈氏、罗氏、老氏、英氏、印氏、巴氏、色氏、臧氏、礼氏、佟氏、陀氏、翁氏、漕氏等。该支漕氏鼻祖为萨克达·阿思哈,满洲镶黄旗人,累官至漕运总督,其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汉化姓氏者,称漕氏,世代相传至今,并撰著有《辽东满洲漕氏族谱》。
⑶.满族伊尔库勒氏,满语为Irkule Hala,世居诺罗(今黑龙江饶河)、虎尔哈(今黑龙江黑河对岸俄罗斯地区)、乃明村(今黑龙江下游俄罗斯境内右岸阿纽依河口一带)、宁古塔(今黑龙江宁安)等地。后多冠汉姓为乌氏、于氏、漕氏等。该支漕氏鼻祖为伊尔库勒·瑚宝,满洲镶白旗人,累官至兵部尚书、镶白旗都统、漕运总督,
⑷.满族扎库塔氏,亦称查库塔氏,以地名为氏,满语为Jakuta Hala,汉义“各八”,人数众多,世居扎库塔(今吉林珲春部图们江北岸、海兰江以西一带)、瓦尔喀(今南自长白山区、图门江以北,北自黑龙江下游乌扎拉地方以南,东至俄罗斯滨海地区南部)、噶哈里(今吉林汪清天桥岭附近)必汉额里村、哈达(今辽宁西丰小清河流域)、萨楚库(今黑龙江宁安老松岭一带)、松花江沿岸及长白山等地,所冠汉姓为张氏、包氏、石氏、朱氏、查氏、漕氏、曹氏等。该支漕氏鼻祖为扎库塔·乌库里,满洲镶白旗人,世居和格通邑(今吉林敦化),其父扎库塔·马尔当图在清太祖佟·努尔哈齿创业时即率族归服,授为开创佐领、骑都尉,但他在围攻锦州时阵亡,由长子扎库塔·乌库里承袭世职。扎库塔·乌库里后来累官至漕运总督,因功特授奉天将军,为官时恪尽职守,深得民心,再加世职一等轻车都尉兼一云骑尉,其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汉化姓氏者,称漕氏,清末民初又多改为曹氏,世代相传至今。
满族漕氏的姓氏正确读音皆为cáo(ㄘㄠˊ)。
漕姓 分布
漕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但在中国大陆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一千位,在台湾省则没有,以西河、辽东为郡望。
在中国历史上,漕氏族人在汉朝时期较多、也颇有名望,入汉朝时期的漕仲叔及其子漕少游,皆以侠士举止名闻于世,父子俩都是西河人,属西河族。当时还有个叫漕防的人。而在史籍《续通志·氏族略·六》中也有这样的记载:明朝嘉靖年间有主事糟土奇。明朝以后,漕氏及其分衍的糟氏则不见史书记载。
如今漕氏族人比较稀少,但在湘赣一带即湖南、江西两省份,以及江苏省的无锡地区,仍有一些分布。
漕姓 郡望
西河郡:古代该郡所指不一。春秋时期卫国西境沿黄河一带称西河,即今浚县、滑县等地。战国时期黄河在今安阳东,故安阳可称西河,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子夏居西河教授”是也。魏国时期曾取秦国今陕西黄河沿岸地,置西河郡,则以晋陕间黄河为准,西岸为西河。西汉朝元朔四年(公元前125年)置郡,治所在平定(今内蒙古东胜),其时辖地在今陕西、山西两省之间黄河沿岸一带地区,并拥有今内蒙古伊克昭盟东部及晋西等地。东汉朝时期移治到离石(今山西离石)。南北朝时期北魏的西河郡,其北部为羌胡所得,仅保有晋西一带地区,治所在兹氏,即在今山西省离石(今山西汾阳)。唐朝时期亦曾以汾州为西河郡。
辽东郡:在中国历史上,“辽东”这个称谓有四重意思:①郡、国名,战国时期燕国置郡,洽所在襄平(今辽宁辽阳),其时辖地在今辽宁省大凌河以东一带地区;西晋时期改为国;十六国时期的后燕末地入东海郡;北燕时期又复置辽东郡于今辽宁省西部一带地区;北齐时期废黜;到东汉安帝时分辽东、辽西两郡地置辽东属国都尉,治所在昌黎(今义县),其时辖地在今辽宁省西部大凌河中下游一带;三国时期的曹魏改为昌黎郡。②都司名,明朝洪武四年(辛亥,公元1371年)置定辽都卫,明朝洪武八年(乙卯,公元1375年)改为辽东都司,治所在定辽中卫(今辽宁辽阳),其时辖地为今辽宁省大部地区;自明正统后期因兀良哈诸族南移,渐失辽河套(今辽河中游两岸地);从明朝天启元年~崇祯十五年(辛酉~壬午,公元1621~1642年)期间,全境为后金(清)所并。③军镇名,明朝“九边”之一,相当于辽东都司的辖境,主要是镇守总兵官驻广宁(今辽宁北镇),明朝隆庆元年(丁卯,公元1567年)后冬季则移驻辽阳(今辽宁辽阳);明朝末期废黜。④地区名,泛指辽河以东地区。
漕姓 堂号
西河堂:以望立堂。
辽东堂:以望立堂。
漕姓 姓氏源流
一、漕
罕见姓氏。《郑通志》、《续通志》之《氏族略》俱收载,归“去声”部。《续通志·氏族略·补遗·以郡国为氏》注云:“(漕)卫邑名。”《姓氏词典》据《姓考》亦云:“以采邑为姓氏。卫大夫食邑,后因氏。”其地在今河南滑县旧县城东。
二、漕
漕姓分布:江苏高淳有此姓。
漕姓起源:漕,春秋时卫大夫采邑(故城在今河南滑县南之白马岭),后以邑为氏。
漕姓名人:
漕仲叔,汉时侠士,有谦退之风。
郡望: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