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姓氏公仪〔 公儀 〕
拼音gōng yí
人口不足千人〔 稀有姓氏 〕
排名无
公仪姓 百家姓排名
时间 | 排名 | 时间 | 排名 | 时间 | 排名 |
---|---|---|---|---|---|
最新 | 无 | 2018年 | 无 | 2014年 | 无 |
2013年 | 无 | 2007年 | 无 | 2006年 | 无 |
1995年 | 无 | 1987年 | 无 | 1982年 | 无 |
明朝 | 无 | 元朝 | 无 | 宋朝 | 无 |
北宋 | 无 |
公仪姓 起源
公仪姓主要源自:姬姓。
单一渊源:出自姬姓,公仪氏:鲁王同族(缺)。据郑注所说,公仪氏是鲁之同姓,鲁为周亲,似应行周礼才是。但公仪仲子不立嫡孙,而立庶子为后,檀弓疑其不合周人宗法,固然以周制为据;子服伯子为鲁孟孙旁支,鲁之公族,却以为公仪仲子“犹行古之道也”,可见当时并未确立严格的嫡长继承制度
公仪姓 分布
公仪姓在大陆和台湾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
公仪姓 郡望
东鲁郡:东鲁郡:西汉初年置鲁国,三国魏及晋改为鲁郡。相当于现在山东省曲阜、泗水一带地区。
公仪姓 姓氏源流
一、公仪(公儀)
历史上罕见复姓。《郑通志·氏族略》收载。《姓氏考略》注引《礼记·郑玄注》云:“鲁之同姓。”郑樵将其归入“以鲁人字为氏”之列。鲁有公仪仲子,其为公仪氏之始耶?
二、公仪(公儀)
公仪姓起源:鲁之同姓,见郑玄《礼记》注。
公仪姓名人:
公仪伯,周宣王时人,以力闻诸侯。
郡望:东鲁。
公仪姓 历史名人
公仪姓古代名人
公仪休战国时期,鲁国人,原本是个博士,由于成绩突出做了国相。据说他为相以后,一切依法行事,不许任意胡为,又命令吃国家俸禄的官吏不得同百姓争利,上级不得盘剥下级,所以百官清正,政通人和。一次,有人给他送了一些鱼,他拒不接受。送礼人问:“听说您特别喜欢吃鱼,我送鱼给您,您为什么不肯接受呢?”他回答道:“正因为我喜欢吃鱼,才不肯接受。我当国相,出于我的身份,自然能吃到鱼;可是,如果收了你的鱼,国相被罢免了,谁还给我鱼呢?”送礼人见言之有理,只好没趣地走了。有一回,公仪休吃菜汤时觉得味道很美,但听说菜是自家出产的,便下令把家里的菜全拔了。还有一回,看见自己家布织得好,便下令烧掉织布机。人们都感到不可理解,他说:“如果当官的吃菜都自己种,穿衣服的都自己织,那么农民和织布人的产品还能卖得出去吗?”
公仪潜据《孔丛子·公仪》篇载:鲁人有公仪潜者,砥节砺行,乐道好古,恬于荣利,不事诸侯。子思与之友。穆公因子思,欲以为相,谓子思曰:“公仪子必辅寡人,参公鲁国而与之一,子其言之。”子思对曰:“如君之言,则公仪子愈所以不至也。君若饥渴待贤,纳用其谋,虽疏食水饮,伋亦愿在下风。今徒以高官厚禄,钓饵君子,无信用之义,公仪子智若鱼鸟可也。不然,则彼将终身不蹑乎君之庭矣。且臣不佞,又不任为君操竿下钓,以荡守节之士也。”
公仪姓 相关姓氏
公、公孙 (公孫)、公冶、公羊、公西、公良、公文、公沙、公沮、公泥、公父、公牛、公牵 (公牽)、公献 (公獻)、公玉、公折、公玊、公甫、公甲、公正、公梼 (公檮)、公施、公旅、公族、公旗、公明、公晰、公晳、公期、公木、公朱、公析、公敛 (公斂)、公林、公申、公留、公胜 (公勝)、公舌、公若、公荆 (公荊)、公行、公襄、公言、公车 (公車)、公输 (公輸)、公都、公金、公鉏、公阅 (公閱)、公肩、公翰、公畴 (公疇)、公石、公祈、公祖、公祷 (公禱)、公禧、公索、公綦、公纪 (公紀)、公绪 (公緒)、公罔、公羣、公群、公齐 (公齊)、公丘、公务 (公務)、公华 (公華)、公南、公叔、公右、公吕、公哀、公坚 (公堅)、公城、公堵、公士、公刘 (公劉)、公冉、公先、公为 (公爲)、公之、公乘、公仇、公上、公仲、公休、公伯、公何、公佗、公保、公壻、公夏、公婿、公师 (公師)、公干 (公幹)、公建、公强、公彊、公彧、公德、公思、公息、公慎、公成、公户 (公戶)、公房、公扈、公帅 (公帥)、公巴、公巫、公宣、公宝 (公寶)、公季、公尚、公孟、公山、公子、公左、公宾 (公賓)、公鄂哩、公吉特、公吉尔 (公吉爾)、公吉哩、公古尔 (公古爾)、公克里、公仪理 (公儀理)、公吉喇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