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姓氏贺若〔 賀若 〕
拼音hè ruò
人口不足千人〔 稀有姓氏 〕
排名无
贺若姓 百家姓排名
时间 | 排名 | 时间 | 排名 | 时间 | 排名 |
---|---|---|---|---|---|
最新 | 无 | 2018年 | 无 | 2014年 | 无 |
2013年 | 无 | 2007年 | 无 | 2006年 | 无 |
1995年 | 无 | 1987年 | 无 | 1982年 | 无 |
明朝 | 无 | 元朝 | 无 | 宋朝 | 无 |
北宋 | 无 |
贺若姓 起源
源于鲜卑,出自古鲜卑族贺若部,属于以部族名称为氏。贺若氏,亦称贺岳氏。为汉、唐之际中国北方东胡北支鲜卑族贺若部的部族称谓,亦为其族人的姓氏。
贺若姓 郡望
北地郡:战国时期秦国置北地郡,治所在义渠(今甘肃宁县),统领甘肃旧宁夏、庆阳、平凉、固原、泾州诸府州地。西汉时期移治到马陵(今甘肃庆阳),统领甘肃旧宁夏、庆阳二府之地。东汉时期又移治到富平(今宁夏吴忠);东汉末期其地曾被划入羌胡辖境。三国时期曹魏国沿置,治所在泥阳(今陕西耀县)。隋朝时期的北地郡,治所在今甘肃省宁县。
洛阳郡:以今河南洛阳城为中心的河洛地区,历史上被称为“河南”,与“河东”、“河内”相对应,是华夏民族最早的政治活动中心。自从有历史记载以来,洛阳城一直是这一地区的政治中心。西周时期,周成王时周公营雒邑,此为成周城所在,是西周王朝的东都,直属于周天子。东周时期,雒邑为首都,其余大体和西周时期相同。战国时期,雒邑改称雒阳。秦置三川郡,郡治雒阳,辖今三门峡市(除灵宝外)、洛阳市(栾川西部除外)、巩义市、荥阳市、郑州市区、中牟县、原阳县。西汉时期,此地区东部为东都洛阳为中心的河南郡,西部属弘农郡。从这一时期开始,“河南”正式成为行政区划中的一个地理名词,直到清朝。在这两千多年的历史里,“河南郡”、“河南尹”或者“河南府”一直特指此以洛阳为中心的地区。此时的河南郡,辖今偃师市、孟津县、巩义市、荥阳市、郑州市区、中牟县、新郑县、新密市、原阳县、汝阳县、伊川县、汝州市。西部属弘农郡的有天的三门峡市全部、宜阳县、新安县、洛宁县、嵩县、栾川县已经现在南阳市和陕西省的部分地区。东汉时期,河洛地区的建制与西汉时期基本相同,只是河南郡改为河南尹,辖区不变。三国时期,属曹魏。雒阳改称洛阳行政建制基本上沿袭东汉。河南尹有所扩大,此时的河南尹包括今天的偃师市、孟津县、巩义市、荥阳市、郑州市区、中牟县、新郑县、新密市、原阳县、汝阳县、伊川县、汝州市、登封市、禹州市、嵩县。跟两汉时期相比,多了登封、禹州、嵩县。西晋时期,大体仍然沿袭两汉旧制。不同之处在于,河南尹又改回河南郡,同时东部析置荥阳郡,包含今天的荥阳市、郑州市区、中牟县、新郑市、新密市、原阳县。同时河南尹向西有所扩展,包含了新安县和宜阳县东部。此时,河南郡包含的地区有偃师、孟津、巩义、登封、汝州、伊川、汝阳、禹州、嵩县、新安。东晋十六国时期,天下大乱,行政区划已不可考。唯一可以肯定的是,河洛地区仍为以洛阳为中心的河南郡。附近的其他各郡基本没有变化。北魏统一北方后,迁都洛阳,又改河南郡为河南尹。另置渑池郡,其他各郡无变化。但新设了很多县。隋朝统一天下,复改河南尹为河南郡,以东都洛阳为中心。辖今偃师、孟津、巩义、登封、伊川、嵩县、宜阳、新安、渑池、陕县等地。汝州、汝阳该属襄城郡,郡治从襄城迁到汝州。唐朝区划变化很大。河南郡改为都畿道河南府,仍以洛阳为中心。辖区比隋朝的河南郡有所扩大,加入了今禹州市、新密市、洛宁县、济源市、温县、孟州市。五代十国又是天下大乱,增设陕州、孟州(唐朝中后期设置),所以河南府的辖区很可能又回到隋朝河南郡的范围。北宋时期河南府以西京洛阳为中心,辖今日巩义、登封、渑池、偃师、孟津、伊川、新安、宜阳、洛宁、嵩县南宋时期金国河南府辖区有所缩小,辖今日巩义、登封、渑池、偃师、孟津、新安、宜阳大部、伊川小部分地区元朝设河南江北行省,从此以后,“河南”所指代的范围不再限于河洛地区。不过以洛阳为中心的河南府一直存在到清朝末年,只是作为河南江北行省或者河南省的次级行政区。此时的河南府路向西扩展,收纳了灵宝、陕县、洛宁。其他方向不变。明朝河南府进一步扩大,又增加了卢氏、栾川、嵩县、伊川大部清朝从河南府析置陕州,包括今天的陕县、灵宝、卢氏,以及栾川一部分地区。民国元年(壬子,公元1912年),民国建立,废河南府,设河洛道,道尹公置驻洛阳,辖洛阳、偃师等十九县。民国十二年(癸亥,公元1923年),河南省长公署迁于洛阳,洛阳成为河南省会。民国二十一年(壬申,公元1932),日寇进攻上海,国民党政府定洛阳为行都,并一度迁洛办公。民国二十八年(己卯,公元1939年)秋,河南省政府再次迁洛,洛阳第二次成为河南省会。民国三十七年(戊子,公元1948年),洛阳解放,析洛阳县城区置市。洛阳市人民民主政府成立。1949年12月,洛阳市人民民主政府改称洛阳市人民政府。1954年,洛阳市升格为河南省直辖市。1955年,洛阳县撤销,一部分并入洛阳市,其余部分划入偃师、孟津等县。1956年,建成洛阳市老城区、西工区和郊区,次年成立瀍河区。1982年,经国务院批准,新成立吉利区。1983年新安、孟津、偃师改隶洛阳市,洛阳所辖登封市划归郑州市管辖。1986年,洛阳地区撤销,洛宁、宜阳、嵩县、栾川、汝阳、伊川改属洛阳市。1993年,偃师县改为偃师市。2000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洛阳郊区更名为洛龙区。洛阳附近的各县中,跟洛阳历史联系最密切的是偃师、孟津、巩义、登封。其中偃师、孟津从周朝以来三千年如一日,从未改变。其次是巩义,从周朝一直到新中国,也有三千多年。再次是登封,从三国时期到新中国,有一千七百多年。而其他的各县(市)如新安、宜阳、伊川、渑池、汝州等则与洛阳时分时合,而栾川、卢氏、陕县、禹州等隶属洛阳的时间就更短了。另外,自从西晋置荥阳郡后,今天郑州市大部地区就跟洛阳地区分道扬镳。洛阳现辖偃师市、孟津、新安、洛宁、宜阳、伊川、嵩县、栾川、汝阳等一市八县和涧西、西工、老城、廛河、洛龙区、吉利、高新七个城市区。
河南郡:秦朝时期名为三川郡。西汉高祖二年(丙申,公元前205年)改为河南郡,治所在雒阳(今河南洛阳),其时辖地在今河南黄河南部洛水、伊水下游,双洎河、贾鲁河上游地区及黄河北部原阳县一带地区,下辖二十二县,大致相当于今河南省孟津、偃师、巩义、荥阳、原阳、中牟、郑州、新郑、新密、临汝、汝阳、伊川、洛阳等县市一带。东汉时期既都洛阳,为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长吏不称太守而称尹。隋朝初年河南郡被废黜,后又复为豫州河南郡。唐朝时期为洛州河南府,其辖境都远小于汉朝时期的河南郡。元朝时期为河南路,明、清两朝时期均为河南府。民国时期建为河南省,一直延续至今。
贺若姓 堂号
北地堂:以望立堂。
洛阳堂:以望立堂。
河南堂:以望立堂。
贺若姓 姓氏源流
一、贺若(賀若)
现行罕见复姓。今北京有分布。《郑通志·氏族略》收载。其注云:“代居玄朔,随魏南迁。北俗谓志正为贺若,因以命氏。孝文时代人咸改单姓,惟贺若氏不改。”《姓氏词典》注引《古今姓氏书辨证》亦云:“北俗谓忠贞为贺若,后魏孝文时,代人皆改单姓,唯贺若氏以先祖有忠贞之称,不改,仍为贺若氏。”(按:代北人随后魏迁河南者,后魏献帝为之定姓为复姓,或为三字姓,或为四字姓,其音多似西域梵书。有二合、三合、四合者,皆指一字之音,故孝文用夏变夷,革以华俗,皆改为单字之姓。)又,孝文诏南迁者“死不得还,即葬洛阳”,故虏姓皆在河南。又按:“其书曰‘河南官氏志’者,盖优代北之人随后魏南迁,因作其书而为之志。”又按:“孝文之时咸改单姓,惟贺若氏不改,及乙旃氏改为叔孙、拓拔氏改为长孙。”
二、贺若(賀若)
贺若姓分布:北京有此姓。
贺若姓起源:代北姓。世居玄朔,即朔方(故治在今内蒙古杭锦旗北),后随魏内迁,以部为氏,孝文帝改代人姓时,唯贺若氏不改。
贺若姓名人:
贺若敦,北周时代人,累官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贺若察,唐时吏部员外郎。
郡望:代郡。
贺若姓 历史名人
贺若姓古代名人
贺若·伏连北朝,(生卒年待考),代人(今山西大同)。著名东魏大臣。
贺若·统北朝,(生卒年待考),贺若·伏连之子;代人(今山西大同)。著名后魏大臣。东魏孝静帝,《北周书》记载,东魏孝静帝元善见天平四年(公元537年)“冬十月,颍州长史贺若微执刺史田迅西叛。”按:此贺若·微即贺若·统,就是颍州长史贺若·统为了投靠西魏国,便与密县人张俭合伙逮捕了颍州刺史田迄,献出城池,投降西魏国。
贺若·敦南北朝(公元?~565年待考),河南洛阳人。著名南北朝时期北周将领。《周书·贺若敦传》云:“贺若敦,代人也。父统为东魏颍州长史,大统二年执刺史田迅以州降。至长安,魏文帝拜为右卫将军兖州钊史。”,北周明帝武成二年(公元560年),南朝陈国太尉侯瑱等领兵进攻湘州(今湖南长沙),北周马上派遣司马贺若·敦渡江援救。贺若·敦出师告捷,连连打败侯瑱,乘胜进驻湘川地区。不久,秋水暴涨,侯填乘势占据江面,截断了周军退路,把贺若·敦孤军堵在江南,并想通过长期相持的策略来拖垮北周军队。北周占领湘州时日不长,当地百姓归心未服,在贺若敦与侯瑱相持期间,百姓常常乘坐小船,送些粮食和鸡鸭等家禽犒劳、接济陈国兵将。两军相持,供应是最大的难题,而百姓主动接济陈国军队,使贺若·敦深感不安。于是他心生一计,叫部下军士扮作百姓,也乘船划向陈国军队,同时让披甲战士藏伏船中。陈国兵望见船来,以为又是百姓前来馈赠,因此并不戒备,大摇大摆跑来接迎。这时船中北周将士突然出击,一举将接迎陈国兵全都擒获。这样进行了几次,陈国军队吃亏不小,于是成了惊弓之鸟。以至于到后来,如果有人乘船而来,即使真是馈送食物的百姓,他们也不敢接纳,而不准他们靠近。百姓见此情状,渐渐地也就不再前往馈送了。在两军对峙期间,贺若·敦部下的兵士常常有人反叛投敌,侯瑱十分高兴,派船接迎,并优待他们。为了遏制逃兵,贺若·敦叫人挑出一匹战马,牵往船上。待马接近船只,则令船上兵士用鞭子狠狠抽打,之后将马牵回岸上。接着又赶它上船,等它刚要上船,船上兵士又抽鞭猛打。如此牵上赶下,猛拍猛打,反复多次,那马便渐渐地怕上船只,即使驱赶,也畏缩不前了。,随后,贺若·敦预先在江岸埋伏一队军士,再指派一名士兵骑上那匹通过训练而畏船的战马,奔往江边,声称投降陈国。陈国军队象先前一样,马上派船接迎。船至岸边,陈国兵上岸牵马,谁知那马却无论如何也不愿上船,于是,船上的陈国兵便纷纷上岸,各逞其能,驱赶那匹战马。就在他们折腾战马的时候,江岸北周伏兵突然跃起,一阵击杀,上岸的陈国兵被杀得片甲无存。这样,陈国兵又上了一次大当,不得不接受教训。从此之后,他们再也不敢接迎逃兵,非但不敢接迎,相反派人掩杀。,由于没人接应且有杀身的危险,北周军队中便再也每人敢背叛投敌了。
贺若弼隋朝(公元544~607年),字辅伯,贺若·敦之子;河南洛阳人。著名隋朝将领。贺若·弼年轻时就胸有大志,为人慷慨,会文精武,颇有名气,很得北周齐王宇文宪器重,用为记室。不久,封为当亭县公,升小内史。,北周大象元年(公元579年),贺若·弼随上柱国韦孝宽攻陈淮南,攻克寿阳(今安徽寿县)等数十城,因其计谋居多,遂任扬州刺史,后改封襄邑县公。,隋朝开皇元年(公元581年),经尚书左仆射高颎推荐,贺若·弼被隋文帝任命为吴州总管,镇守江北要地广陵(今江苏扬州),经略一方,作灭陈国的准备。贺若·弼献“取陈十策”,获得隋文帝的称赞。在攻打陈国之前,贺若·弼多次将换防部队集中于沿江要地,大张旗帜,营幕蔽野,又命士卒沿江射猎,人马喧嚣,佯作即将渡江之势,以迷惑麻痹陈国军队,使其习以为常而懈备。隋朝开皇八年(公元588年)冬,隋朝发兵五十余万,分八路大举进攻陈国,贺若·弼任行军总管,率军一路出广陵。次年农历1月1日,贺若·弼乘陈国军队欢度年节、疏于守备之机,引军秘密渡江,随后一举攻占了陈国沿江的重镇京口(今江苏镇江),擒获南徐州刺史黄恪。贺若·弼又分兵一部进占曲阿(今江苏丹阳),以防三吴(今太湖以东、以南和浙江绍兴、宁波一带)陈国军队北援。然后贺若·弼自率主力西进,从左翼攻陈都建康(今江苏南京)。由于贺若·弼所率军队军令严肃,纪律严明,并宽释俘虏,所至皆服。隋朝军队进据钟山后(今南京紫金山),陈国调集诸军于白土冈(今江苏南京)一带布阵抵御。贺若·弼率所部七路总管、八千甲士进击,初战失利后纵烟自隐,亲自督励将士奋战,终于大破陈国军队,歼五千人,擒获陈国军大将萧摩诃。继而,贺若·弼乘胜进至乐游苑(今江苏南京玄武湖),又擒陈国军打将鲁广达,并趁夜烧北掖门,攻入建康城。因贺若·弼功绩卓著,受隋文帝优诏嘉奖,加位上柱国,进爵宋国公。后相继任右领军大将军、右武候大将军。后来,贺若·弼居功自傲,因未升任宰相而大为不满,在隋朝开皇十二年(公元592年)被免官,继而下狱。一年以后,贺若·弼复爵位,但不再被任用。隋大业三年(公元607年),贺若·弼跟从隋炀帝北巡,与高颎等议论并指责隋炀帝过于奢侈,结果被加以诽谤朝政罪处死。
贺若·怀亮隋朝(公元?~607年),贺若·弼之子;河南洛阳人。著名大臣。贺若·怀亮慷慨有父风,曾以柱国世子,拜仪同三司。后坐贺若·弼之事而为奴,不久亦被隋炀帝杀死。
贺若·谊南北朝(公元505~582年),字道机,贺若·敦之弟;河南洛阳人。著名北周将领。
贺若·谊南北朝(公元505~582年),性情刚果,有干略。周文据关中,引之左右,累迁仪同三司、略阳公府长史。周闵帝受禅后,封贺若·谊为霸城县子爵,加开府,历原、信二州总管。及兄贺若·敦以谗毁伏诛,坐免官。 后跟从武帝平齐,拜洛州刺史,进封建威县侯。 隋朝开皇中年,贺若·谊位居左武候将军、海陵郡公。后以突厥为边患,贺若·谊素有威名,拜灵州刺史,进位柱国。当时贺若·谊已经年老,但犹能重铠上马,甚为北夷所惮。 数年后,贺若·谊上表乞骸骨,后逝世于家。其子贺若·举袭爵。
贺若·察唐朝,(生卒年待考),著名大臣。
贺若·孝义唐朝,生卒年待考),著名大臣,仓部郎中。,唐武德三年,李唐王朝刚刚平定关中,秦王李世民领兵进入河东,讨伐定扬可汗刘武周,转战于晋州一带。四月间,浮山乡民吉善行求见秦王,受到当时的晋州长史贺若·孝义的接待。善行向长史描述了他亲见老君圣容,领受神教的神话。他说:这年二月,在羊角山杜梨树下,见到老君下凡。老君鹤发童颜,衣冠楚楚,骑着红鬃白马,还有青童侍侧。曾对他说:“你为我传言于唐朝皇帝,我是他的远祖,我的子孙长有天下,国运久长。秦王当为天子,我已诏令阴兵助他破贼。”说罢就不见了。初奉神教,不敢外泄。本月初老君再见,曾说:“石龟出,吾言实。”贺若·孝义听后,觉着事关重大,立即向秦王面奏此事。李世民心领神会,对这件事十分重视。立即派遣亲信左亲卫都督杜昂亲到浮山羊角山祭告礼谒。杜昂来到圣地杜梨树下,跪拜叩首之际,仿佛看到老君形象。随即拨马回营,向秦王报告,说其事可信。秦王马上派杜昂带上善行,一起奔赴长安,向皇帝奏报此事。在宫廷里,恰遇郇州献瑞石如龟的事,龟上刻文“天下安,千万日”。皇帝李渊先听了善行、杜昂亲聆神教的报告,又得到郇州石龟的证实,自然坚信无疑,立即拜吉善行为朝散大夫,同时命舍人柳宪到晋州浮山羊角山圣地祭告圣祖。柳宪在杜梨树下摆好祭品之后,忽见大树之间,“犹龙”(老子的代称)复见。起初,周围一片灵光,若红峰绿顶,瞬间,便隐约不见,似雨息云消,不知从哪里来,也不明去向何方。还报朝廷,皇帝感于圣祖老君的符命,又思遵祖之义,五月下诏,令在所见之地,建立老子祠,四时备礼享献。
贺若·怀廓隋末唐初(公元?~623年待考),著名唐朝官吏。中原乱起群雄逐鹿,敦煌地区归属割据河西的李轨。唐朝武德二年(公元619年),唐王朝平定河西走廊,在敦煌置瓜州。当时中原战乱末已,外部则有乘隋末战乱重新崛起的突厥、吐谷浑的威胁。唐武德三年(公元620年),瓜州刺史贺拔行威举兵反唐。,唐武德五年(公元622年),瓜州土豪王干斩贺拔行威归唐,唐王朝改瓜州为西沙州,州治设在敦煌,贺若·怀廓出任沙州别驾。当时唐朝另在原瓜州属下的常乐县置瓜州,设总管府,辖瓜、西沙、肃三州。,唐武德六年(公元623年)农历7月,西沙州张护、李通谋反,杀害了正在西沙州巡视的瓜州总管贺若·怀廓,拥州别驾窦伏明为主,并派兵进逼瓜州,结果被瓜州长史赵学伦率军击退。不久,窦伏明率众降唐,西沙州终于最后稳定下来。唐贞观七年(公元633年),唐王朝改西沙州为沙州。在此前后,唐廷北灭东突厥,西讨吐谷浑,解除了敦煌的外部威胁。并开始进军西域,灭高昌,攻焉耆,克龟兹,设安西都护和安西四镇以巩固战果。最后,又在唐显庆二年(公元657年)灭掉了西域最大的敌对势力西突厥。于是,西域诸国纷纷归附,贡使通商,往来不绝。在此过程中,敦煌不仅是军用物资的转运、供应基地,还参与了一些重要的战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