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邯郸〔 邯鄲 〕
拼音hán dān
人口不足千人〔 稀有姓氏 〕
排名无
邯郸姓 百家姓排名
时间 | 排名 | 时间 | 排名 | 时间 | 排名 |
---|---|---|---|---|---|
最新 | 无 | 2018年 | 无 | 2014年 | 无 |
2013年 | 无 | 2007年 | 无 | 2006年 | 无 |
1995年 | 无 | 1987年 | 无 | 1982年 | 无 |
明朝 | 无 | 元朝 | 无 | 宋朝 | 无 |
北宋 | 无 |
邯郸姓 起源
邯郸姓主要源自:嬴姓。
单一渊源:源于嬴姓,出自少昊后裔造父后代之春秋时期晋国大夫赵穿的封地,属于以。晋国执政上卿赵宣子(赵盾)的堂弟、晋军大将赵穿的食邑被封于邯郸(今河北邯郸),赵穿因以被称为邯郸君。二百零四年后在周威烈王姬午二十三年(晋烈公姬止十七年,公元前403年),赵、魏、韩三家彻底瓜分了晋国,赵氏家族的老祖宗之一赵穿的封邑邯郸成了战国七雄之一赵国的都城。
在赵穿的后裔子孙中,多有以先祖封邑名称为姓氏者,称邯郸氏,世代相传至今。
邯郸姓 分布
邯郸氏复姓是一个非常古老的姓氏,但在今中国大陆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两千位,在台湾省则没有,以赵郡、广平、颖川为郡望。
邯郸姓 郡望
赵 郡:汉高帝四年(戊戌,公元前203年)将原秦朝邯郸郡改为赵国,治所在邯郸(今河北邯郸)。东汉建安年间(公元196~219年)改为赵郡,辖地在今河北省中部石家庄市、赵县、邯郸市一带地区。隋朝时期移治到赵县(今河北赵县)。
广平郡:汉景帝刘启中元元年(壬辰,公元前149年)分邯郸郡置郡,是由邯郸郡分置,治所在广平(今河北鸡泽),其时辖地在今河北省任县、南和、鸡泽、曲周、永年及平乡西北、肥乡东北一部分地区,后改为广平国。东汉时期废其郡并入巨鹿郡。三国时期曹魏明帝曹睿太和元年(丁未,公元227年)复置广平郡,辖境有所扩大。广平郡在隋朝文帝杨坚开皇初年(壬寅,公元582年)被废黜。
颖川郡:夏王朝建立后,许地是夏王朝活动的中心区域,夏启建都于夏邑,“大飨诸侯于钧台”(今河南禹州三峰山东麓)。殷商时期许地分布的诸侯国和部落有历(今河南禹州),有熊氏(今河南长葛),昆吾(今河南许昌),康(今河南禹州)。春秋、战国时期许地先后为郑、楚所据。分属韩、魏、楚。战国末期秦国灭韩国后,以所得韩地于秦王赢政十七年(辛未,公元前230年)置颍川郡,治所在阳翟(今河南禹州)。之所以名为颖川郡,是因为有一条河,名为颖水,其上游支系流经郡中大部分地区。郡治设在阳翟(今河南禹州),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许昌市、长葛县、登封市、宝丰县以东,尉氏县、郾城县以西,密县以南,叶县、舞阳市以北一带的广大地区。西汉高祖六年(庚子,公元前201年),析许县,置颍阴县(今河南许昌魏都区)。许县、颍阴县、阳翟县、长社县(今河南长葛老城)、鄢陵县(今河南鄢陵彭店乡古城村)、襄城县均属颍川郡。三国时期,曹魏称颍川郡,属豫州,许昌县、颍阴县、鄢陵县、长社县等皆属颍川郡。许昌为曹魏五都之一,曹魏黄初二年(辛丑,公元221年),魏文帝曹丕以“汉亡于许,魏基昌于许”,改许县为许昌县。南朝宋永初二年(辛酉,公元421年),置许昌郡(今河南许昌张潘故城)。南朝宋景平元年(癸亥,公元423年),许昌郡城被北魏大将周几夷为平地,其地为北魏所据。北魏置颍川郡,治长社(今河南长葛老城)。西魏置许昌郡(今河南长葛老城)。东魏天平元年(甲寅,公元534年)改为颍州。东魏武定七年(己巳,公元549年)改颍州为郑州,治移颍阴(今河南许昌魏都区),领阳翟、颍川、许昌三郡。北齐将颍阴县并入长社,以长社为颍川郡治。北周大定元年(辛丑,公元581年)改郑州为许州,治长社(今河南许昌魏都区)。隋晁时期改许州为颍川郡,辖十四县,颍川(今河南禹州)、长葛、许昌、隐强(今河南鄢陵陶城)、鄢陵、襄城诸县属之。唐武德四年(辛巳,公元621年),改颍川郡为许州,鄢陵、长葛、阳翟、许昌诸县属许州。唐天宝元年(壬午,公元742年),许州改称颍川郡,属河南道。长社(今河南许昌魏都区)、长葛、阳翟、许昌、鄢陵诸县属颍川郡。唐乾元元年(戊戌,公元758年)复称许州。北宋初,许州,隶京西路。宋元丰三年(庚申,公元1080年),升许州为颍昌府,隶京西北路。宋大观四年(庚寅,公元1110年)称许州,隶京西北路。到了元朝时期,许昌仍为州,长社、长葛、襄城县属之。鄢陵属开封府。明朝洪武元年(戊申,公元1368年),废长社县,并入许州,领4县,长葛、襄城属之。许州、钧州均隶开封府。明万历三年(乙亥,公元1575年)钧州改为禹州。明末李自成起义军将禹州改为均平府。清朝初期,许州、禹州属河南省。清雍正二年(甲辰,公元1724年)许州升为直隶州,长葛属之。鄢陵属开封府。清雍正十三年(乙卯,公元1735年)许州升为许州府,临颍、郾城、襄城、长葛、密县(今河南新密)、新郑属之。许州府、开封府均隶河南省。中华民国成立后,许州改为许昌县,改禹州为禹县,与长葛县均属河南省豫东道。鄢陵县直属河南省。民国十五年(丙寅,公元1926年),废道为区,许昌为河南省第二行政区,治许昌(今河南许昌魏都区)。长葛、禹县属河南省第一行政区,治所郑县(今河南郑州),鄢陵则直属河南省。
邯郸姓 堂号
赵郡堂:以望立堂。
广平堂:以望立堂。
颖川堂:以望立堂。
邯郸姓 姓氏源流
一、邯郸(邯鄲)
罕见复姓。《郑通志·氏族略》收载。其注云:“赢姓,晋赵盾从父昆弟子曰赵穿,食邑邯郸。因以为氏。”赵盾系春秋时晋之重臣,历襄、灵、成三朝,为元老。赵穿乃其堂侄,即于桃园攻杀灵公者。
二、邯郸(邯鄲)
邯郸姓起源:系自嬴姓。春秋时晋赵盾从父昆弟之子赵穿,食采于邯郸,因氏。一说,赵穿之子赵胜食采于邯郸,是为邯郸胜,见《姓考》。又说,晋赵鞅族子赵午(即赵胜子),受邑邯郸为大夫,别为邯郸氏。
邯郸姓名人:
邯郸义,东汉时廷尉。邯郸淳,三国时颖川人,魏国博士给事中。
邯郸姓 历史名人
邯郸姓古代名人
邯郸淳一名竺,字子叔;祖籍邯郸,颍川郡人。著名三国时期曹魏书法家、文学家。邯郸淳博学而多格才,擅长文字学,精通“许氏字指”和最早的文字训诂之书《尔雅》。邯郸淳的书法精深,从师于当时的著名书法家扶风人曹喜,善写“虫篆”,即古文大篆,而且他的八分、隶书也写得很好。曹操很早就得知他的大名,曾召他相见。从交谈中探得邯郸淳为博士,给事中,邯郸淳曾撰了篇洋洋千言的《投壶赋》献给魏文帝。魏文帝认为写得工巧精密,大喜,当即赏赐了他千匹帛。但邯郸淳传世的名著却是《邯郸氏笑林》,这是中国目前所知最早的记载笑话的书,资料价值相当高。据《隋书·经籍志》记载,此书原有三卷,归于小说家类。此书到了宋代,已被人增添至十卷,原书今已不见,能看到的是清代马国翰的辑本。近代鲁迅先生在《古小说钩沉》中,还补录了马氏所未辑的数则笑话,可见此书影响之巨。要特别说明的是,邯郸淳对《仓颉篇》、《尔雅》、《说文》中的字都有精深的研究,“闲理”并非无用之理,实为心闲所得透眸之理,有对各种造字方法的深入研究,也有对字义的分析理解。邯郸淳对《说文解字》的研究贡献是非常大的,后人受益巨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