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邲
拼音bì
人口不足千人〔 稀有姓氏 〕
排名无
邲姓 百家姓排名
时间 | 排名 | 时间 | 排名 | 时间 | 排名 |
---|---|---|---|---|---|
最新 | 无 | 2018年 | 无 | 2014年 | 无 |
2013年 | 无 | 2007年 | 无 | 2006年 | 无 |
1995年 | 无 | 1987年 | 无 | 1982年 | 无 |
明朝 | 无 | 元朝 | 无 | 宋朝 | 无 |
北宋 | 无 |
邲姓 起源
邲姓主要源自:嬴姓。
邲姓邲姓起源一
据史籍《姓氏寻源》记载,“邲”,起先为春秋时期郑国大夫的食邑,故址在今河南省郑州市以北的武陟、荥阳一带。由于“邲”在黄河以北,河之北古称阳,故而“邲”在最早称“邲旸”,亦称“邲阳”,后简称为“邲”。在春秋历史上,由于邲邑所处辽阔的黄河平原,其地理位置独特,因此郑、楚、晋诸国在该地多次发生重大事件以及争战,诸如:
周定王姬瑜十年(公元前597年),“楚子围郑,迫郑降,晋派兵救郑。夏六月,晋荀林父率师及楚子战于邲,晋师败绩。”
周定王十二年(公元前595年),“夏,晋侯伐郑,为邲故也。”
周定王十八年(公元前589年),“秋九月,楚王以予连尹襄老。襄老死于邲,不获其尸,其子黑要烝焉。”
周定王十九年(公元前588年),“春,诸侯伐郑,次于伯牛,讨邲之役也,遂东侵郑。”等等。
在这位郑国大夫的后裔子孙中,多以先祖封地名称为姓氏,称邲氏,世代相传至今,史称邲氏正宗。
邲姓邲姓起源二
源于突厥族,出自唐朝时期西突厥可汗阿史那·弥射、阿史那·泥孰之后,属于以先祖可汗爵号汉化为氏。阿史那·弥射(公元?~662年待考),为隋、唐朝时期西突厥可汗阿史那·室点蜜(公元?~576年待考)的第五世孙,世为莫贺咄设叶护。“叶护”,即西突厥军政总首领之官称。唐贞观七年(公元633年),唐太宗李世民遣使者持节,册立阿史那·弥射为‘奚利邲咄陆可汗’,赐鼓纛,与之盟,约为昆弟(结拜弟兄)。唐显庆二~三年(公元657~658年),唐朝伊丽道行军大总管苏定方率唐兵及回纥军由金山(今阿尔泰山)之北突进,流沙道安抚大使阿史那·弥射、阿史那·步真率所部由南道西进,两路夹击,西突厥大败而溃。苏定方不以敌溃为胜,率军继续进击,突厥军不及喘息而纷纷投降,其首领阿史那·贺鲁领其子、婿等率数百骑向西逃窜。苏定方分兵两路紧逼夹击,死追阿史那·贺鲁直至石国(今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首都塔什干)西北的苏咄城。苏咄城城主就是石国王子伊涅达干,他敬服大唐军威,遂将阿史那·贺鲁父子诱捕,然后送往石国。石国国王将阿史那·贺鲁父子交给唐军前锋大将萧嗣业和阿史那·元爽,押送长安。至此,西突厥汗国灭亡。
在阿史那·弥射、阿史那·泥孰的后裔子孙中,皆有以先祖可汗爵号位姓氏者,汉化简称邲氏、或苾氏,后融入汉族,皆世代相传至今。
邲姓邲姓起源三
源于嬴姓,出自南宋时期左丞相葛邲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葛邲,公元1135~1200年,字楚辅,江阴青阳人(今江苏无锡江阴青阳镇),著名南宋王朝左丞相、太子少师。葛邲自小受家学熏陶,博学多闻,机敏干练,年轻时以祖荫而授建康上元县丞(今南京江宁)。南宋孝宗赵昚隆兴元年(赵慎,公元1163年),葛邲高中进士,当上了国子博士。在一次论州官受纳及鬻爵之弊的对策中,得宋孝宗奖谕,授著作郎。不久,葛邲又担任掌管规谏的“正言”官,开始了他长达十余年的谏官生涯。葛邲一生著作颇巨,著有《文定文集》六百卷、《词业》五十卷,是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诗、文堪称丰硕。七十余年后的宋末帝赵昺祥兴二年(元世祖孛儿只斤·忽必烈至元十六年,公元1279年),厓山沦陷,小皇帝赵昺被迫投海自杀,南宋王朝灭亡。
传说葛邲之后裔子孙为避大元帝国的迫害,改以先祖名字为姓氏,称邲氏,世代相传。至明朝初期,大部分该支邲氏族人改回葛氏,但仍有一部分族裔维系称邲氏至今。
邲姓 分布
邲氏是一个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体,但在今中国大陆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两千位,在台湾省则没有,以荥阳为郡望。
邲姓 郡望
荥阳郡:古代河南郑州以北的武陟、荥阳一带称邲,在春秋战国时期为郑国属地。秦朝时期始置郡,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原阳市。西汉时期辖地在今河南省荥阳市东北部一带。三国时期曹魏国正始三年(壬戌,公元242年)分河南郡置郡,改治所至河南省荥阳县,其时辖地今河南省黄河南部、荥阳县至朱仙镇一带,包括今开封市、郑州市在内的八县。北魏时期移治到今荥阳市。南北朝时期的北齐改为成皋郡。隋、唐两朝均为郑州荥阳郡。
邲姓 堂号
荥阳堂:以望立堂,亦称邲阳堂。
邲姓 姓氏源流
一、邲
罕见姓氏。《中文大字典》收载,初见于《姓苑》。《姓氏词典》据《姓氏寻源》注云:“以采邑为姓氏。邲为春秋郑国大夫食邑,后以地为氏。地在今河南郑州市东。”
二、邲
邲姓起源:春秋时郑大夫食邑于邲(故城在今河南郑县东),后以地为氏,见《姓源》。亦见《姓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