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大全911chaxun查询
输入姓氏或拼音,例如查找 姓起源,输入 cu 即可
醋姓 醋氏 醋姓起源 醋姓名字 醋姓名人 醋姓分布 醋姓郡望堂号 醋姓起名
醋姓

姓氏
拼音
人口不足千人〔 稀有姓氏 〕
排名1885 位。
位于盧姓 之后,扑姓 之前。

醋姓 百家姓排名

时间排名时间排名时间排名
最新18852018年2014年
2013年2007年2006年
1995年1987年1982年
明朝元朝宋朝
北宋
手机查看醋姓起源,微信扫一扫页面右侧二维码。关注后发送 醋姓 即可

醋姓 起源

醋姓主要源自:姬姓

醋姓起源一

源于姬姓,出自西周时期馈食礼祭司醋人,属于以职业称谓为氏。醋人,亦称尸人,是西周时期举行馈食礼祭祀的祭司。据典籍《仪礼·特牲馈食礼》记载:“祝酌受尸,尸醋主人。”馈食礼,是西周君主、王公举行的祭拜祖先的祭祀礼仪。其中所指的“尸”,就是古人在举行祭祀时,代表死者(即祖先)受祭的人,为一种特殊的祭司。而其中的“醋”,即“酢”,就是“尸”以祭酒回敬主人的一种礼,为馈食礼中的核心礼仪。“尸”,后来形成了职业化的祭司,称作醋人(醋士),专门承办帝王国君、王公贵族的祖祭之典,是非常特殊的祭司之一,享有崇高的地位,形如今天的殡仪司仪。

醋人(醋士),职业多为世袭,在其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职业称谓为姓氏者,称醋氏,世代相传至今。

醋姓起源二

源于地名,出自隋、唐时期新郑醋沟,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醋沟,亦称酢沟、酢渠,一个历史上真实存在的地名,为战国时期郑国之地,以酿造业出名。酸沟位于今河南省新郑市的东郊,在东门外一里处。北魏时期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水经注》中,就记载有“役水(即潮河)自阳丘亭东流,经山氏城北,又东北为酢(醋)沟”的记载,说的都是同一地方。醋沟之所以形成村落,缘自这里的文人曾做醋卖醋,并因此而出名。唐朝时期的李济翁在所撰之《资暇录》中记载:“世称士流为醋大,言其峭醋而冠四民之首……又云郑有醋沟,其沟东尤多甲族,以甲乙叙之故曰醋大。”继而,他又说这些人“衣冠俨然,黎遮望之有不可犯之色,如醋之酸而难饮也。故又谓子酸子。”这就是称文人为醋子、酸子的出处。

相传,在隋、唐前后,新郑东郊有不少读书人,虽有知识,但穷苦潦倒,难入仕途,为生活计,只好酿醋卖醋。这些人用驴驮醋,到城区叫卖。因其衣冠楚楚,不同于一般商人,也不同于平民百姓,因此人们皆叫他们为“醋子”、“醋大”,俗称“酸文人”。他们的住地,有一小而浅的沟壑,于是人们称之为“醋沟”。“醋沟”带有明显的历史烙印,是古代凌辱、奚落文人的见证。尤其那些没有功名的落魄文人,只能靠卖醋为生,其社会地位之低下,由此可见一斑。醋沟之地毁于明朝。在清乾隆年间所撰之《新郑县志·山川志》中记载:“而今城东有小沟甚狭而浅,沟畔多瓦砾,雨后土人往往得碎金玉及历代古钱”。说明至清朝时期,醋沟已不复存在。主要的原因时自然变迁,由于醋沟临近役河(潮河),每遇河水泛滥,该地即被淹没,久而久之,这个有着特殊含义的醋沟即被洪潮所携之泥沙淤平,醋沟也就在人们的视野中消失了

在居于醋沟之住民,后有以居邑名称为姓氏者,称醋氏。无独有偶,郦道元在《水经注·续述征记》中记载:“自酱魁城到酢沟十里者也。”在《郭缘生·述征记》中也记载:“酱魁城至醋沟十里。”即在距醋沟十里处,历史上曾有一座酱魁城。其住民称酱魁氏,后有省文简化为单姓者,称酱氏

醋姓起源三

源于世称,出自古代文人俗称醋大,属于以社会世称为氏。醋大,在古代指贫寒的读书人,是古时候那些富贾、权贵、世人对贫穷的读书人的蔑称。有终生不得志之文人,以“醋大”谐称自己,称醋大氏,并为其后裔之姓氏,以戒“读书无以为益”,遂成一支醋氏,世代相传至今。

醋姓 分布

醋氏是一个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体,但在今中国大陆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一千位,在台湾省则未列入当局“内政部民政总署”在2005年(岛内民国九十四年)2月28日对台闽地区姓氏进行的统计,多以岐阳、新郑为郡望。今陕西省的西安市长安区、宝鸡市扶风县,江苏省的南京市,山西省,四川省,河南省,重庆市,台湾省等地,均有醋氏族人分布。

柴米油盐酱醋茶都是姓,柴姓80多万酱姓不足百人

生活用品系列姓氏统计数据

姓氏 人数(人)

柴 807,463

米 380,302

油 6,651

盐 168

酱 少于100人

醋 955

茶 13,478

醋姓 郡望

岐阳郡:即今陕西省的宝鸡市。秦始皇在(庚辰,公元前221年) 一中国后,宝鸡属内史地。西汉高祖元年(乙未,公元前206年)属雍;西汉高祖二年(丙申,公元前205年)改为中地郡;西汉高祖九年癸卯(公元前198年)又改属内史;汉景帝分属右内史;汉武帝建元六年(丙午,公元前135年)仍因之;西汉朝太初元年(丁丑,公元前104年)更名右扶风,为三辅之一。汉献帝时(公元189~220年)省扶风都尉,置汉安郡。曹魏(公元220~265年)为扶风郡。晋惠帝时(公元290~306年)改为秦国。北魏太武帝时期(公元424~452年)置秦平郡,兼置岐州。西魏(公元535~556年)改秦平郡为岐阳郡。隋初,置岐州;隋朝炀帝大业年间(公元605~618年)废州置扶风郡。唐朝初期置岐州;唐玄宗天宝年间(公元742~756年)改为扶风郡;唐肃宗至德元年(丙申,公元756年)改为凤翔郡,不久又改为凤翔府;唐朝宗宝应年间(公元762~763年)因之,属关内道。五代时期属关西道。宋朝时期属秦凤路,为风翔府。金国时期置天兴军,属陕西西路。元朝初期立凤翔总管府,后更为散府,先后属陕西等处行中书省、陕西汉中道肃政廉访司。明朝时期仍为凤翔府,隶陕西布政使司,分属关西道。清朝初期仍沿旧制为凤翔府;清朝康熙九年(庚戌,公元1670年)裁关西道,分隶西安粮盐道;清朝乾隆九年(甲子,公元1744年)改隶驿盐道,为分巡凤邻道。民国二年(癸丑,公元1913年)属陕西省关中道;民国二十二年(癸酉,公元1933年)撤道,由省直辖宝鸡各县;民国二十七年(戊寅,公元1938年)在凤翔设陕西省第九行政督察区,督察专员公署辖宝鸡,凤翔、千阳、陇县、麟游、岐山、扶风、眉县、武功、周至;民国三十年(辛巳,公元1941年)2月,第九区督察专员公署迁至宝鸡。民国三十八年(己丑,公元1949年)7月14日宝鸡解放,陕甘宁边区政府宝鸡分区机关进驻宝鸡市,时领宝鸡、风翔、岐山、扶风、千阳、陇县、眉县、风县共八县和宝鸡市(县级市)。1950年庚寅1月宝鸡分区划归陕西省辖;5月2日分区增领麟游、武功等六县,共领十四县一市,1950年庚寅l0月11日改宝鸡分区为专区。1953年癸巳1月30日宝鸡专区又增领兴平、周至等五县,并新设太白区,共领十九县一市一区。1956年丙申10月1日宝鸡专区撤销,原属县市直隶于省。1960~1961年9月宝鸡市领风翔、陇县、凤县(均为并县以后)三县。1961年辛丑复设宝鸡专区,领宝鸡、凤翔、岐山、扶风、麟游、武功、眉县、凤县、千阳、陇县、太白共十一县和宝鸡市(县级市)。1966年丙午宝鸡专区改领十一县,宝鸡市为省辖。1969年己酉专区改名宝鸡地区,仍领十一县一市。1971年辛亥2月地区撤销。1971年3月~1979年3月改为宝鸡市(地级市)领十一县二区。1979年己未3月复设宝鸡地区,只领十一县;地市并存,宝鸡市领金台、渭滨二区。1980年庚申8月宝鸡地区与宝鸡市合并,以地级市领导县、区代替地区领县的体制,时领十一县二区。1982年壬戌12月新设杨陵区,共领十一县三区。1983年癸亥11月武功县与杨陵区划归咸阳市辖;宝鸡市辖金台、渭滨二区和宝鸡、凤翔、岐山、扶风、麟游、陇县、千阳、凤县、太白、眉县十县。2003年癸未5月26日宝鸡县撤县成立陈仓区,宝鸡市辖金台、渭滨、陈仓三区和风翔、岐山、扶风、麟游、陇县、千阳、凤县、太白、眉县九县。

新郑县:郑国,就是上古所称之著名的“有熊”,轩辕黄帝在此建都,因此黄帝又称有熊氏。帝喾时代,新郑为祝融氏之国。夏、商时期,新郑属豫州。西周时期,新郑为郐国之地。周宣王十二年(乙未,公元前806年)周宣王封自己的弟弟姬友于郑(今陕西华县)曰郑桓公,此郑国的建国之始。周平王元年(公元前770年)郑武公随周平王迁都于河南腹地,曰新郑(今河南新郑,距郑州市三十八公里)以别于原陕西省之郑地,他将郑国国都从咸林迁到今新郑溱洧水间,历三百九十五年,称郑国。战国时期的周烈王元年(韩哀侯二年,甲子,公元前375年)韩哀侯灭郑国,将国都自阳翟迁于郑城。韩国在新郑立都长达一百四十五年。韩国人都郑后设郑县,治所在外廓城内。秦王政十七年(辛未,公元前230年)秦国灭韩国,在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郡县制,为了区别陕西之郑县,将韩固之郑县改为新郑县,从此沿用千年不改。秦始皇二十六年(庚辰,公元前221年)置新郑、苑陵二县,属颍川郡。汉承秦制,新郑县、苑陵县属司隶部河南郡。王莽新朝改苑陵县为左亭县,治所苑陵。东汉建安十七年(壬辰,公元212年)复改左亭县为苑陵县,与新郑县均属司隶校尉部河南尹。三国时期,河南属魏。新郑、苑陵属司州河南尹。晋朝泰始二年(丙戌,公元266年)设荥阳郡,新郑并入苑陵县,治所苑陵,属司州荥阳郡。东魏天平初年(甲寅,公元534年)分荥阳郡,设广武郡,苑陵县属北豫州广武郡。北齐、北周,苑陵县改属荥州。隋朝开皇十六年(丙辰,公元596年)恢复新郑县,隋朝大业初年(乙丑,公元605年)省苑陵入新郑,后不复变,治所新郑,属豫州荥阳郡。唐朝武德四年(辛巳,公元621年)分新郑县为新郑、清池二县,属管州。唐贞观元年(丁亥,公元627年)清池县并入新郑县,治所新郑,属河南道郑州荥阳郡。五代时期,新郑县属郑州。宋朝熙宁五年(壬子,公元1072年)废郑州,新郑县属开封府。宋元丰八年(乙丑,公元1085年),恢复郑州,新郑县改属郑州。金国时期,新郑县属南京路钧州。元朝时期设行中书省,新郑县属河南省汴梁路。明朝初期,新郑县属钧州,明隆庆五年(辛未,公元1571年)改属河南开封府。清朝初期,新郑属钧州。清雍正二年(甲辰,公元1724年)钧州改禹州,新郑属河南禹州。清雍正十三年(乙卯,公元1735年)升许州为府,新郑改属许州府。清乾隆六年(辛酉,公元1741年)又属开封府。民国二年(癸丑,公元1913年)新郑县属豫东道。民国三年(甲寅,公元1914年)豫东道改名开封道,新郑县属开封道。民国十六年(丁卯,公元1927年)废道,改设行政区,县署改为县政府,新郑县属第一行政督察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新郑县属郑州专区。1955年改属开封专区,1958年属郑州市,1961年属开封地区行政公署,1983年又改属郑州市。1994年5月1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民行批(1994)79号文批复:“经国务院批准,同意撤销新郑县,设立新郑市(县级),以原新郑县的行政区划为新郑市的行政区划。

醋姓 堂号

新郑堂:以望立堂,亦称有熊堂、苑陵堂。

岐阳堂:以望立堂,亦称渭滨堂、关西堂、雍邑堂、中地堂、秦凤堂、秦平堂、右扶风堂、风翔堂、凤邻堂、天兴堂。

醋姓 姓氏源流

一、

现行罕见姓氏。今台湾、四川之成都有分布。《中国姓氏大全》收载。

二、

综合:

源出不详。见《中国姓氏大全》。四川成都、陕西扶风等地均有此姓。

百家姓大全为您提供醋姓起源、名人分布及起名大全。醋姓,醋氏,醋姓起源,醋姓名字,醋姓名人,醋姓分布,醋姓郡望堂号,醋姓起名

羿

宿怀

寿

广

万俟司马上官欧阳夏侯诸葛闻人东方赫连皇甫尉迟公羊

澹台公冶宗政濮阳淳于单于太叔申屠公孙仲孙轩辕令狐锺离宇文长孙慕容鲜于闾丘司徒司空亓官司寇子车

颛孙端木巫马公西漆雕乐正壤驷公良拓跋夹谷宰父穀梁段干百里东郭南门呼延羊舌微生

梁丘左丘东门西门南宫第五,百家姓终。

热门查询 姓名测试打分 老黄历 黄道吉日 在线定制英文名 2025年4月6日黄历 2025年4月7日黄历 2025年4月8日黄历 2025年4月9日黄历 2025年4月10日黄历 2025年4月11日黄历 2025年4月12日黄历 2025年5月黄历 食物相克 川菜 鲁菜 粤菜 苏菜 浙菜 闽菜 湘菜 徽菜 北京天气 上海天气 香港天气 广州天气 深圳天气 台北天气 澳门天气 天津天气 沈阳天气 大连天气 南京天气 苏州天气 杭州天气 武汉天气 重庆天气 成都天气 无锡天气 宁波天气 合肥天气 厦门天气日常生活 汇率查询 手机号码归属地 邮编查询 天气预报 家常菜谱大全 PM2.5查询 区号查询 2025年放假安排 升降旗时间 人民币存款利率表 常用电话号码 国家地区查询 机构邮政编码 台湾邮编查询 汽车标志图片大全 数字大写转换 大学查询 快递查询 (共18个)占卜求签 观音灵签 黄大仙灵签 易经六十四卦 二十八星宿 生男生女预测表 姓名缘分测试 诸葛神算 关帝灵签 吕祖灵签 妈祖灵签 车公灵签 王公灵签 文王神卦 灵棋经 称骨算命 预测吉凶 指纹算命 (共17个)民俗文化 老黄历 百家姓大全 姓名测试打分 十二生肖 周公解梦 歇后语大全 二十四节气 三字经 名人名言名句大全 民间谚语 历史上的今天 解密生日 万年历 地母经 (共14个)交通出行 列车时刻表 尾号限行 实时路况查询 地铁线路图 中国电子地图 交通违章查询 交通标志大全 车牌号查询 北京时间 机场三字码查询 (共10个)学习应用 新华字典 汉语词典 成语大全 诗词大全 英文缩写大全 英语单词大全 在线翻译 英文名 科学技术名词 五笔字根表 笔画数查询 偏旁部首查询 汉字拼音查询 区位码查询 郑码编码查询 仓颉编码查询 四角号码查询 中文电码查询 汉字简体繁体转换 在线编码解码 专业英汉汉英词典 科学计算器 摩尔斯电码 圆周率 (共24个)休闲娱乐 谜语大全及答案 脑筋急转弯 绕口令大全 号码吉凶 竖排古文 外星年龄 外星体重 (共7个)站长工具 IP地址查询 二维码生成器 进程查询 密码强度检测 ASCII码对照表 时间戳转换工具 下载地址加密解密 (共7个)身体健康 安全期计算器 食物营养成分 符号 bmi (共4个)
©2025 911chaxun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