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把利
拼音bǎ lì、bā lì
人口不足千人〔 稀有姓氏 〕
排名无
把利姓 百家姓排名
时间 | 排名 | 时间 | 排名 | 时间 | 排名 |
---|---|---|---|---|---|
最新 | 无 | 2018年 | 无 | 2014年 | 无 |
2013年 | 无 | 2007年 | 无 | 2006年 | 无 |
1995年 | 无 | 1987年 | 无 | 1982年 | 无 |
明朝 | 无 | 元朝 | 无 | 宋朝 | 无 |
北宋 | 无 |
把利姓 起源
单一渊源:源于古羌族,出自羌族分支党项族把利部族,属于以部族名称汉化为氏。把利氏,是唐朝时期党项民族中一个部落族人的姓氏。党项族是古羌族的一个分支,在唐朝时期逐渐兴盛。据史籍《新唐书·党项传》中的记载:“庆州有破氏族三,野利氏族五,把利氏族一,与吐蕃姻援,赞普悉王之,因是扰边凡十年”。唐代宗李豫执政时期(公元762~779年在位),西北地区发生了原唐军将领、铁勒族人仆固怀恩的叛乱事件。还在“安史之乱”时,仆固怀恩就曾跟从郭子仪作战,屡立战功,他曾与回纥兵联手击败过史朝义,官至河北副元帅、朔方节度使等职。但后来因没有得到封官加爵,所以对朝廷不满,妄图反叛。仆固怀恩的母亲得知儿子要叛唐之后,大骂他忘恩负义,还举刀要砍杀他,以绝后患。此后仆固怀恩与大唐朝廷猜疑日深,终于背叛唐朝,顿集军队于汾州(今山西隰州),寇掠并州(今山西太原)、汾州下属各县作为自己的封邑。
到了唐广德二年(公元764年)农历10月,仆固怀恩勾结了吐蕃、回纥、党项等数十万部众南下,京师内外一时惶恐。在当时的党项部族中,主要就是破氏族三部,野利氏族五部,把利氏族一部。唐永泰元年(公元765年),唐代宗诏令著名的老将军郭子仪领兵西击吐蕃。郭子仪调集三县七州兵马,即“静边、芳池、相兴王州都督、长史,永平(今河北唐山)、旭定(今河北定州)、清宁(今甘肃庆阳)、宁保(今河北肃宁)、忠顺(今四川彭州)、静塞(今河北宣化)、万吉(今江西吉州)等七州都督府”的地方军队组成新军,一举击溃了吐蕃的盟邦破氏、野利氏、把利氏三部,并将位于思乐州的鲜卑拓拔部也剿灭。之后,唐王朝将其部族人等分散迁至定州、绥州、延州一带安置,史书记载为“破氏、野利氏、把利氏及思乐州刺史拓拔乞梅等皆入朝,宜定州刺史折磨布落、芳池州野利部并徙绥、延州。”在这场战役中,郭子仪实际上掌握的各地杂牌军队只有一万余兵马,但他首先指挥新组建的军队扫清了薄弱的吐蕃外围联盟各部,以一系列的小胜利鼓舞起将士们的高昂士气,之后利用自己的威信,与回纥和好结为联盟,之后率军出击五倍于己的吐蕃军队,“在灵武台(今宁夏灵武)西原大破吐蕃,斩首五万,生擒上万人,解救了吐蕃所虏掠的士、女四千余人,缴获的牛羊驼马,三百里内接连不断。”这是唐朝中后期历史上,唐军以寡胜众的著名战例。
后来,党项族把利氏部落被大唐朝廷迁居于定州一带,其族人在逐渐融入汉族的过程中,大多改为汉字单姓把氏,世代相传至今。
把利姓 姓氏源流
一、把利
历史上羌族之党项人姓氏。《姓氏考略》收载,其注据《唐书》云:“党项部庆州有把利族一。”又,“巴利氏后改为单姓(把)。”庆州,即今甘肃庆阳。(按:把,或音bǎ。)
二、把利
历史上羌族之党项人姓氏。《姓氏词典》、《中国姓氏大全》俱载并注此音。《姓氏考略》注:“党项部庆州有把利氏族一。见《唐书》。”庆州,即今甘肃之庆阳县。(按:《中国古今姓氏辞典》亦收,音bālì。)
三、把利
历史上党项人姓氏,本为部落名,以之为氏。《姓氏考略》收载,其据《唐书》注云:“党项部,庆州有把利氏。”一作“爬利”;或音bǎlì。
四、把利
把利姓起源:党项部有把利氏族,见《唐书》。
变化:后改为把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