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斥
拼音chì、zhè
人口不足千人〔 稀有姓氏 〕
排名无
斥姓 百家姓排名
时间 | 排名 | 时间 | 排名 | 时间 | 排名 |
---|---|---|---|---|---|
最新 | 无 | 2018年 | 无 | 2014年 | 无 |
2013年 | 无 | 2007年 | 无 | 2006年 | 无 |
1995年 | 无 | 1987年 | 无 | 1982年 | 无 |
明朝 | 无 | 元朝 | 无 | 宋朝 | 无 |
北宋 | 无 |
斥姓 起源
斥姓斥姓起源一
源于地名,出自汉朝初期斥丘懿侯唐厉之封地,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古代有“斥丘”一地,春秋时期为翰封邑,春秋末期周敬王二十九年(公元前495年)以后,为晋国属地,战国时期,斥丘地域处于魏、赵两国边界地带,大部分为魏过属地,西部小部分为赵国属地。秦朝时期,斥丘属邯郸郡地。西汉初期为斥丘懿侯的封地,因此不久即以其爵称改置为斥丘县,属冀州魏郡。王莽新朝时,曾改斥丘为利丘县,到东汉时期复名为斥丘县,均属冀州魏郡。两晋时期因袭。南北朝时期北魏王朝将斥丘县归属相州魏郡。东魏天平初(公元534年)并入临漳县,属司州魏郡。北齐天保年间(公元550~559年)复置为县,更名为成安县,属司州清都尹。唐厉,其先祖唐雎为战国末期魏国的大夫,活了九十多岁,在战国时期颇有名望。唐厉是其裔孙,曾在秦朝为官,迁居沛国(今江苏沛县)。西汉王朝建立后,唐厉为汉军中尉,因有大功,被汉高祖刘邦封为斥丘懿侯,封地即在翰封邑,因唐厉而改称斥丘,即今河北省邯郸市的成安县。
在唐厉的后裔子孙及侍从后代中,有以先祖的官爵称号为姓氏者,称斥丘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斥氏、丘氏。其中的丘氏在汉武帝引据巨儒董仲舒“废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治国思想后,被强令改姓字为“邱”,其“邑耳”挂了两千余年,直到民国八年(公元1919年)五四运动及新文化运动的“打倒孔家店”浪潮中,才摘去了沉重的“邑耳”,改“邱”复为“丘”。
斥姓斥姓起源二
源于官位,出自古代军制中的斥侯,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斥侯,亦称斥堠,是秦、汉之际的军制职务,源出战国时期秦、晋两国,相当于前哨部队,或侦察机构。在典籍《释名》曰:“五百斛以上还(环)有小屋曰斥候,以视敌进退也。”在典籍《书·禹贡》中注释:“斥侯,五百里侯服。”在史籍《三国志·吴志》也中记载:“常以警疆埸,远斥堠为务。”“斥侯”在古代实际上有两种性状:
①是一种专门用于侦察敌情瞭望设施,在平原地区有瞭望堡或塔,山地有瞭望台,在水泽地区有瞭望船,相互间距在五里左右,多处于边境线或战役前沿,所谓“斥,度也,境界”,“侯,即候望。”称作斥侯。
②是指军旅中主要负责侦察敌情与反侦察的侦察兵或尖兵,在《墨子·号令第七十》中记载:“守入城,先以侯始”,就是指斥侯,即尖兵或侦察兵。
斥侯多由历朝历代军队中忠诚祖国、经验丰富、武艺高强、作战勇敢、机敏灵活的军士担任,大多隶属于兵部,拥有特权,甚至可以“直达天听”,为历朝历代的中央王朝政府所重视。在其后裔子孙中,多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斥侯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斥氏、侯氏等,世代相传至今,其姓源繁复,不可一论。
斥姓 分布
斥氏是一个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体,但在今中国大陆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三千位,在台湾省则没有,多以翰封为郡望。
今河北省的邯郸市、保定市,浙江省的温州市苍南县、绍兴市新昌县,河南省的许昌市禹州等地,均有斥氏族人分布。
斥姓 郡望
成安县:春秋时期为翰封邑。春秋末期周敬王二十九年(公元前495年)以后,为晋国属地,战国时期,该地域处于魏赵边界地带,大部分为魏地,西部小部分为赵地。秦朝时期属邯郸郡地。西汉初期为斥丘懿侯封地,不久改置斥丘县,属冀州魏郡。王莽新朝时改斥丘为利丘县,东汉复名斥丘县,均属冀州魏郡。三国时期入魏国,仍为斥丘县,属冀州魏郡,后改司州魏郡。两晋依然。南北朝北魏时斥丘县属相州魏郡。东魏天平初(公元534年)并入临漳县,属司州魏郡。北齐天保年间(公元550~559年)复置县,更名成安,属司州清都尹。隋朝时期仍名成安县,属相州。唐朝初期属河北道磁州,唐贞观初(公元627年),改属相州,唐天佑二年(公元905年)复名斥丘县,唐天佑三年(公元906年)改属魏州。五代时期后唐政权复改斥丘县为成安县,仍属魏州。宋朝宁熙宁六年(公元1073年),将洹水县并入成安县(不久又划出),属河北东路大名府,金时属河北西路洛州。元朝至元二年(公元1265年)并入滏阳县,后复置,属广平路磁州。明朝洪武初年(公元1368年)废成安县,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复置,属直广平府,明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李自成派任的知县郭维垣曾改成安县为漳安县。清朝时期仍名成安县,属直隶广平府。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废府,民国三年属直隶省大名道。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年)改直隶省为河北省,并废道,成安县直属河北省。民国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春,省下试办行政督察专员区,成安县属大名区。抗日战争时期,县境内并立两个政权:民国二十七年(公元1938年)6月,成立成安县抗日民主政府(无固定驻地),先后属冀南区二专区、一专区、三专区。民国二十八年(公元1939年)初成立的日伪县政府,辖地则属伪河北省冀南道。民国三十四年(公元1945年)11月,成安县与磁东县(磁东含马头、商城二区)合并为成磁县,属晋冀鲁豫边区冀南区三专区。1949年10月,成磁县改称成安县,属河北省邯郸专区,1955年9月,将马头区、镇分别划入磁县、峰峰。1958年12月,成安、临漳并入磁县,仍属邯郸专区。1960年实行市管县,磁县属邯郸市。1961年5月恢复成安县,仍属邯郸专区。1970年邯郸专区改称邯郸地区,成安县属邯郸地区。1993年7月1日,邯郸地区与邯郸市合并为邯郸市,成安县属邯郸市领导。
颍川郡:夏王朝建立后,许地是夏王朝活动的中心区域,夏启建都于夏邑,“大飨诸侯于钧台”(今河南禹州三峰山东麓)。殷商时期许地分布的诸侯国和部落有历(今河南禹州),有熊氏(今河南长葛),昆吾(今河南许昌),康(今河南禹州)。春秋、战国时期许地先后为郑、楚所据。分属韩、魏、楚。战国末期秦国灭韩国后,以所得韩地于秦王赢政十七年(辛未,公元前230年)置颍川郡,治所在阳翟(今河南禹州)。之所以名为颖川郡,是因为有一条河,名为颖水,其上游支系流经郡中大部分地区。郡治设在阳翟(今河南禹州),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许昌市、长葛县、登封市、宝丰县以东,尉氏县、郾城县以西,密县以南,叶县、舞阳市以北一带的广大地区。西汉高祖六年(庚子,公元前201年),析许县,置颍阴县(今河南许昌魏都区)。许县、颍阴县、阳翟县、长社县(今河南长葛老城)、鄢陵县(今河南鄢陵彭店乡古城村)、襄城县均属颍川郡。三国时期,曹魏称颍川郡,属豫州,许昌县、颍阴县、鄢陵县、长社县等皆属颍川郡。许昌为曹魏五都之一,曹魏黄初二年(辛丑,公元221年),魏文帝曹丕以“汉亡于许,魏基昌于许”,改许县为许昌县。南朝宋永初二年(辛酉,公元421年),置许昌郡(今河南许昌张潘故城)。南朝宋景平元年(癸亥,公元423年),许昌郡城被北魏大将周几夷为平地,其地为北魏所据。北魏置颍川郡,治长社(今河南长葛老城)。西魏置许昌郡(今河南长葛老城)。东魏天平元年(甲寅,公元534年)改为颍州。东魏武定七年(己巳,公元549年)改颍州为郑州,治移颍阴(今河南许昌魏都区),领阳翟、颍川、许昌三郡。北齐将颍阴县并入长社,以长社为颍川郡治。北周大定元年(辛丑,公元581年)改郑州为许州,治长社(今河南许昌魏都区)。隋晁时期改许州为颍川郡,辖十四县,颍川(今河南禹州)、长葛、许昌、隐强(今河南鄢陵陶城)、鄢陵、襄城诸县属之。唐武德四年(辛巳,公元621年),改颍川郡为许州,鄢陵、长葛、阳翟、许昌诸县属许州。唐天宝元年(壬午,公元742年),许州改称颍川郡,属河南道。长社(今河南许昌魏都区)、长葛、阳翟、许昌、鄢陵诸县属颍川郡。唐乾元元年(戊戌,公元758年)复称许州。北宋初,许州,隶京西路。宋元丰三年(庚申,公元1080年),升许州为颍昌府,隶京西北路。宋大观四年(庚寅,公元1110年)称许州,隶京西北路。到了元朝时期,许昌仍为州,长社、长葛、襄城县属之。鄢陵属开封府。明朝洪武元年(戊申,公元1368年),废长社县,并入许州,领4县,长葛、襄城属之。许州、钧州均隶开封府。明万历三年(乙亥,公元1575年)钧州改为禹州。明末李自成起义军将禹州改为均平府。清朝初期,许州、禹州属河南省。清雍正二年(甲辰,公元1724年)许州升为直隶州,长葛属之。鄢陵属开封府。清雍正十三年(乙卯,公元1735年)许州升为许州府,临颍、郾城、襄城、长葛、密县(今河南新密)、新郑属之。许州府、开封府均隶河南省。中华民国成立后,许州改为许昌县,改禹州为禹县,与长葛县均属河南省豫东道。鄢陵县直属河南省。民国十五年(丙寅,公元1926年),废道为区,许昌为河南省第二行政区,治许昌(今河南许昌魏都区)。长葛、禹县属河南省第一行政区,治所郑县(今河南郑州),鄢陵则直属河南省。
斥姓 堂号
翰封堂:以望立堂,亦称斥丘堂、成安堂。
颍川堂:以望立堂。
斥姓 姓氏源流
一、斥
罕见姓氏。《姓氏词典》、《中国古今姓氏辞典》俱收载。《中国姓氏大全》亦载,其注云:“古代斥侯之后,以职为氏。”斥候,即今之侦察,任其事者或以职为氏。
二、斥
罕见姓氏。《中文大字典》收载,其注引《万姓统谱》云:“斥,音‘柘’。蔡州有此姓,出《姓纂》。”《姓氏考略》注云:“出於斥章,以地为氏。”斥章,汉代县名,故城在今河北曲周县东南。一音chì,亦姓。
三、斥
斥姓分布:唐时蔡州(故治在今河南汝南)有此姓。
斥姓起源:见《元和姓纂》。斥章,汉置县,故城在今河北曲周东南,以地为氏。一说,出斥山。在今山东荣城南120里,见《尔雅·释地》。
郡望:汝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