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茬
拼音chá、chí、zī
人口不足千人〔 稀有姓氏 〕
排名第 2837 位。
位于苞姓 之后,彻姓 之前。
茬姓 百家姓排名
时间 | 排名 | 时间 | 排名 | 时间 | 排名 |
---|---|---|---|---|---|
最新 | 2837 | 2018年 | 无 | 2014年 | 无 |
2013年 | 无 | 2007年 | 无 | 2006年 | 无 |
1995年 | 无 | 1987年 | 无 | 1982年 | 无 |
明朝 | 无 | 元朝 | 无 | 宋朝 | 无 |
北宋 | 无 |
茬姓 起源
茬姓主要源自:姬姓。
单一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齐国茬邑,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茬邑,西周时期为曹国地名,时称重丘。其地在史籍《前汉书·地理志》中有记载:“东郡茬平”,即今山东省聊城市茬平县。鲁国是周礼之邦,居泗上十二诸侯国之首,历来是魏、齐、楚争夺的主要目标之一。战国后期,魏国势渐衰后,齐、楚两国对泗上霸权,特别是对鲁国的争夺更加激烈。齐威王田因齐(公元前356~前320年在位)执政时期,齐国一直控制着泗上各诸侯国。到公元前284年,齐国被燕、秦诸国击败后,国力大损,已无力维持泗上的霸权地位,这就为楚国北上提供了有利条件。
公元前262年,楚考烈王熊完立启用黄歇为令尹,封为春申君,赐淮北地十二县,黄歇的封地与鲁国边境接壤。当年,秦国进攻楚国,黄歇不顾楚国腹地受害,割州陵以亲秦,但秦国仍然继续东进,并派大将白起等领军进攻赵国,揭开了长达三年的长平之战。公元前261年,黄歇乘秦、赵两国对峙、齐国无力干预之际,发兵攻打鲁国,占领了徐州(今山东微山)。长平之战结束后的楚考烈王四年(公元前259年),秦国又攻赵国,并包围了邯郸。赵国在魏、楚两国的救援下,虽解了邯郸之围,但秦国紧接着又攻韩国,夺取了韩国的阳城(今河南登封)、负黍(今河南登封),斩首四万;继而又强攻赵国,连取二十余县,诸侯大震。为此,东周郝王姬延与各国合纵对秦国进行反击,结果彻底失败。在这关系到楚国与诸国存亡的重要时刻,黄歇却极端狭隘地于楚考烈王八年(公元前255年)再次发兵攻打鲁国,攻破鲁都曲阜后迁封鲁顷公姬仇(姬讎)于莒邑(今山东莒县),占领了鲁国全境。
楚考烈王十二年(公元前251年),秦昭襄王嬴则(嬴稷)逝世,韩桓惠王韩虮虱及各国将相纷纷入秦国吊祭,楚国也不例外,楚考烈王“使春申君吊祠于秦”,表现了楚国对秦国的尊重和亲秦路线的毫不动摇。楚国以为秦、楚关系稳定,因此过了两年即楚考烈王十四年(公元前249年),正式灭了鲁国,在鲁国之境设鲁县。表面上看来,在各诸侯国皆衰落之际,楚国竟能一举灭掉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鲁国,将楚国疆上开拓至于泗上,表现出了历代史家所称的“楚复强”。然而黄歇一味打击鲁国的政策,已极大地激怒了齐国,使得齐、楚两国关系急剧紧张。此际,秦国又灭了东周王朝,设置三川郡(今河南洛阳),楚国北部边境明显吃紧,黄歇不得不将楚国的军政重心转往东南吴地。因此,面对已经已经明显采取各个击破策略的强大秦国,黄歇的攻鲁灭鲁举措实际上是楚国在战略上的绝大失算,不但未给楚国带来任何实际好处,反而与当时依然能与秦国抗衡的齐国结了深怨,使得楚国在诸国中陷于完全孤立和被动的局面,为以后秦国攻灭楚国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条件。
在茬邑数次易国之时,均有茬邑住民以居邑名称为姓氏者,称茬山氏、茬平氏,后省文简改为单姓茬氏、山氏、平氏,后茬氏族人中又有改以谐音字“迟”、“池”为姓氏者,皆世代相传至今。
茬姓 分布
茬氏是一个非常古老的姓氏群体,但在今中国大陆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一千五百位,在台湾省目前仅有8人,多以东郡、重丘为郡望。
茬姓 郡望
东 郡:东郡始建于秦始皇五年庚申(公元前242年),取原魏国之地置东郡,包括河北大名府、山东聊城东昌府及济南市长清区以西一带地区。西汉时期因之,治所在濮阳县(今河南濮阳),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南部仆阳县及山东省东西部一带地区。东汉初其平中尝治武阳,臧洪为太守,又治东武阳。西晋朝时期废黜,东晋朝复置,在今河南滑县东部。北魏王朝徙治至滑台(今河南滑县),隋朝初期废黜,后曾以兖州为东郡,此兖州是由滑州(今河南滑县)改名而成,并非今山东省之兖州。南朝宋国再置东郡,在河南陈州府境。
重 丘:即今山东省聊城市茬平县。唐虞夏三朝,茬平地区属兖州之域,是极其重要的六七千年前的古代龙山文化城。春秋时期原为曹国重丘邑,后为卫国茬邑,战国时期为齐国牡丘邑地。秦朝时期开始置县,据说因其地处平陆,且境内有座茬山,故名茬平县,治所在山东茌平县南境,属东郡。东汉时期茬平县改为茌平,属济北国;三国曹魏时期、西晋时期皆属平原郡。北魏时期茌平县徙治于布鼓城(今山东茌平土城村)。南北朝时期,北齐废茌平县。隋朝开皇初年复置,隋末省茌平县入聊城县。唐朝武德四年(辛巳,公元621年)复由聊城县析置茌平县,唐贞观元年(丁亥,公元627年)又省入聊城县。南宋建炎四年(金天会八年,壬子,公元1130年)析聊城县复置茌平县,治今山东茌平县茌平镇,属山东西路博州。元朝初期茌平县属东平路,南宋德祐二年(元至元十三年,戊寅,公元1276年)改属东昌路。明朝时期属东昌府。清朝因之。民国二年(癸丑,公元1913年)茌平属济西道,民国三年(甲寅,公元1914年)改属东临道。民国十四年(乙丑,公元1925年)属东昌道。民国十七年(戊辰,公元1928年)废道制,茌平直接隶属于山东省。民国二十六年(丁丑,公元1937年)1月属山东省第六行政督察区。1967年茌平县隶属聊城地区,1997年8月属地级聊城市至今。
茬姓 堂号
东郡堂:以望立堂。
重丘堂:以望立堂,亦称茬平堂、牡丘堂。
茬姓 姓氏源流
一、茬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山东之东平、山西之晋城等地有分布。《中文大字典》引《集韵》收载,《中国古今姓氏辞典》、《中国姓氏大全》亦收并注此音。
二、茬
罕见姓氏。《中文大字典》收载;《汉语大字典》亦收。(按:茬,山名,在今山东长清县,因山名县,因其在茬下平川,故谓“茬平”,居者或以地为氏。或作“茌”。)
三、茬
罕见姓氏。《中文大字典》引《集韵》收载并注此音;《姓氏词典》亦收,其注引《姓氏急就篇》云:“以地名为姓氏。汉泰山郡有茬县,以为氏。”《姓氏考略》作“茌”,或作“荏”。今或音chá、chí。
四、茬
茬姓分布:台湾高雄、江苏丰县等地均有此姓。
茬姓起源:春秋时齐大夫食采于茬(故城在今山东长清东北),因以为氏,见《姓苑》。
郡望:泰山。